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驪歌不再的時代

  • 2023-06-13
  • 亞美學院管理員
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驪歌不再的時代  轉自  聯合報 潘襎


年過五、六十歲的人,大都經歷畢業典禮上高唱《驪歌》的年代。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畢業典禮,多少別離的祝福與感傷發生在六、七月。

 

最初的畢業驪歌是華文憲(1899-1940)作詞,「驪歌初動,離情轆轆,驚惜韶光匆促…」「更願諸君,矢勤矢勇,指戈長白山麓…」。這首《驪歌》應是創作於東北九一八事變後的國民政府時期黨歌,往後流傳為校園畢業歌曲。原曲取自詩人羅伯特・伯恩斯(Robert Burns)填寫之蘇格蘭民謠《友誼萬歲》(Auld Lang Syne)。《驪歌》詞句優雅,卻蘊含著憂患時代的氣息。

另外一首校園驪歌更有名,我們通稱為《青青校樹》,填詞者郭輝(1892-1962)一生充滿傳奇,原曲來自日語驪歌《仰尊吾師恩》;原曲為H. N. D.作曲、布羅斯蘭(T.H. Brosnan)填詞的《放學歌》(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)。郭輝生於新竹南勢地區,一九一四年台北師範學校畢業,初任教新竹公學校,輾轉到福州謀得教職,娶妻生子;為餬口入滿州國,官至稅捐局長。日本敗戰,滿州國隨亡,郭輝返台任省教育廳編輯委員,一九四八年返新竹任教於新竹女中,任新竹文獻委員會委員;一九五八年遷居台北,去世於古亭。郭輝不幸處於一個不斷進行告別的時代,生於清朝、長於日治、謀職於國府大陸、居要職於滿州國,回台任職省府寫下《驪歌》,國府撤退來台後以教職與文獻考據而終老。

 

「青青校樹,萋萋庭草,欣霑化雨如膏;筆硯相親,晨昏歡笑,奈何離別今朝。世路多歧,人海遼闊,揚帆待發清曉;誨我諄諄,南針在抱,仰沾師道山高…」;整首分三段,反覆吟唱,離情依依,潸然淚下。
 

離別的歌曲裡面,跨越各年齡層,在華文世界耳熟能詳的是李叔同《送別》。李叔同於一八九八年奉母移居上海,出席「許幻園城南草堂雅集」,頻頻掄魁,幻園隔年闢室相邀入住草堂。爾後李叔同留學東京美術學校,畢業歸國任教。一九一五年冬雪,一日,幻園至其庭外高喊:「叔同兄,我家破產了,咱們後會有期!」李叔同驚覺出門,僅見他踏雪而去的背影。他立雪良久,返室內以鋼琴彈奏日語歌曲《旅愁》。這首歌曲乃犬童球溪依據約翰龐德・歐德威(John Pond Ordway, 1824-1880)《夢見家與母親》(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,1868)填詞而成。李叔同改填為「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;晚風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;一壺濁酒盡餘歡,今宵別夢寒」。情深則別苦,刻骨銘心,故能千古絕唱。
 

驪歌駢律對仗,文字典雅,出自於先秦時代「驪駒」歌謠,形容人在征途。李白有「送君灞陵亭,灞水流浩浩…正當今夕斷腸處,驪歌愁決不忍聽。」王之渙〈涼州詞〉:「黃河遠上白雲間,一片孤城萬仞山;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。」「柳」與「留」同音,唐人折柳贈別,以寓挽留之情。

經歷數千年驪歌之別苦,周華健在《朋友》中高唱「這些年,一個人,風也過,雨也走,有過淚,有過錯…真愛過,才會懂,會寂寞,會回首,終有夢,終有你,在心中…」一九九七年的這首歌,揮別了驪歌的時代。

今日校園不再響起驪歌,積極面對未來,充滿歡樂,甚而採取KUSO手法來炒熱氣氛。驪歌不再,我們依舊希望擁有愛來承載關懷,懷著夢想迎向未來。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