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联合讲座/骊歌不再的时代

  • 2023-06-13
  • 亚美学院管理员

科技.人文联合讲座/骊歌不再的时代  转自  联合报 潘襎


年过五、六十岁的人,大都经历毕业典礼上高唱《骊歌》的年代。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毕业典礼,多少别离的祝福与感伤发生在六、七月。

 

最初的毕业骊歌是华文宪(1899-1940)作词,「骊歌初动,离情辘辘,惊惜韶光匆促…」「更愿诸君,矢勤矢勇,指戈长白山麓…」。这首《骊歌》应是创作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政府时期党歌,往后流传为校园毕业歌曲。原曲取自诗人罗伯特・伯恩斯(Robert Burns)填写之苏格兰民谣《友谊万岁》(Auld Lang Syne)。《骊歌》词句优雅,却蕴含着忧患时代的气息。

另外一首校园骊歌更有名,我们通称为《青青校树》,填词者郭辉(1892-1962)一生充满传奇,原曲来自日语骊歌《仰尊吾师恩》;原曲为H. N. D.作曲、布罗斯兰(T.H. Brosnan)填词的《放学歌》(Song for the close of school)。郭辉生于新竹南势地区,一九一四年台北师范学校毕业,初任教新竹公学校,辗转到福州谋得教职,娶妻生子;为餬口入满州国,官至税捐局长。日本败战,满州国随亡,郭辉返台任省教育厅编辑委员,一九四八年返新竹任教于新竹女中,任新竹文献委员会委员;一九五八年迁居台北,去世于古亭。郭辉不幸处于一个不断进行告别的时代,生于清朝、长于日治、谋职于国府大陆、居要职于满州国,回台任职省府写下《骊歌》,国府撤退来台后以教职与文献考据而终老。

 

「青青校树,萋萋庭草,欣霑化雨如膏;笔砚相亲,晨昏欢笑,奈何离别今朝。世路多歧,人海辽阔,扬帆待发清晓;诲我谆谆,南针在抱,仰沾师道山高…」;整首分三段,反复吟唱,离情依依,潸然泪下。
 

离别的歌曲里面,跨越各年龄层,在华文世界耳熟能详的是李叔同《送别》。李叔同于一八九八年奉母移居上海,出席「许幻园城南草堂雅集」,频频抡魁,幻园隔年闢室相邀入住草堂。尔后李叔同留学东京美术学校,毕业归国任教。一九一五年冬雪,一日,幻园至其庭外高喊:「叔同兄,我家破产了,咱们后会有期!」李叔同惊觉出门,仅见他踏雪而去的背影。他立雪良久,返室内以钢琴弹奏日语歌曲《旅愁》。这首歌曲乃犬童球溪依据约翰庞德・欧德威(John Pond Ordway, 1824-1880)《梦见家与母亲》(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,1868)填词而成。李叔同改填为「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;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;一壶浊酒尽馀欢,今宵别梦寒」。情深则别苦,刻骨铭心,故能千古绝唱。
 

骊歌骈律对仗,文字典雅,出自于先秦时代「骊驹」歌谣,形容人在征途。李白有「送君灞陵亭,灞水流浩浩…正当今夕断肠处,骊歌愁决不忍听。」王之涣〈凉州词〉:「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;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」「柳」与「留」同音,唐人折柳赠别,以寓挽留之情。

经历数千年骊歌之别苦,周华健在《朋友》中高唱「这些年,一个人,风也过,雨也走,有过泪,有过错…真爱过,才会懂,会寂寞,会回首,终有梦,终有你,在心中…」一九九七年的这首歌,挥别了骊歌的时代。

今日校园不再响起骊歌,积极面对未来,充满欢乐,甚而采取KUSO手法来炒热气氛。骊歌不再,我们依旧希望拥有爱来承载关怀,怀着梦想迎向未来。(作者为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馆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