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屈原與邱吉爾─端午節的政治課

  • 2022-07-18
  • 吳燕諄
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屈原與邱吉爾─端午節的政治課     轉自聯合報 潘襎

 
端午節將至。示意圖/ingimage


端午節是華人世界重要節慶,韓國、新加坡依然流傳此習俗。台灣將端午節訂為國定假日,分別與清明、中秋與春節同為四大國定假日。端午節重要習俗有二:一為龍舟競渡;一為包粽子。此外還有釀雄黃酒,懸掛菖蒲艾草除蟲,嬰兒戴虎頭帽保護平安成長等習俗。

 

端午節是個名稱最多的節日,近代出現一個動人節慶,一九三九年中國對日抗戰期間,為激勵愛國情操,將原本為民間節慶的端午節定為詩人節,紀念屈原,歌頌他的愛國情操。屈原憂憤楚國未來,最終投汨羅江而亡,他曾寫作〈天問〉,「皇天集命,惟何戒之?受禮天下,又使至代之?」意思是說,為什麼上天授命商朝統治天下,卻沒有清楚告誡他?紂王既然統治了天下,為什麼又會被人取代呢?屈原在〈天問〉以政治家立場,不斷追問上蒼到底政治更替的道理何在呢?難道屈原不清楚歷代興衰,不都是為政者不德、小人當道嗎?
 

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在《詩歌》上提到:「愛勝過一切,讓我們臣服於愛。」政治上的現實卻不然。詩人在英國沒有鮮明的從政傳統。十七世紀開始,在國家慶典時授予詩歌朗讀者桂冠詩人稱號,延續古希臘、羅馬傳統,詩歌如同法國盧梭所說的,成為裝飾國家統治人民的花環。詩人與政治家很難重疊在一起。
 

然而在傳統中國社會,詩人往往也是從政者,蘇東坡生性浪漫,藝術成就斐然,從政路上卻是貶抑流放歲月居多。南宋詞人陸游詩歌動人,政治失意,去世前有「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」的未竟遺憾。道君徽宗皇帝雖然是千古皇帝畫家,卻不諳政治、縱情藝術,其亡國下場最為淒涼,作為俘虜客死冰寒北地。
 

詩人具備某種特殊浪漫情懷,政治人物卻必須是現實而有殺伐果斷性格。邱吉爾爵士一九五三年以《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,成為第一位獲得此項榮譽的偉大政治人物,書中以龐大文獻與精彩演講記錄二次世界大戰的回憶。
 

二○一九年英國演員蓋瑞歐德曼(Gary Leonard Oldman)在電影「最黑暗的時刻」中,飾演敦克爾克大撤退前夕的邱吉爾。他熬夜且酗酒,個性暴怒卻富有幽默,洞悉世情且決策果決,人格十分複雜。大撤退成功後的一九四○年六月四日,邱吉爾發表動人演說,「我們將戰鬥到底。我們將在法國作戰,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…」這部影片與「王者之聲」一樣,藉由英國人特有敘事(narrative)手法,描述口吃的喬治六世二次大戰對德宣戰演說,劇情凝重,沒有戰場煙硝味,由人性內省與堅忍行為,表現出對抗醜陋現實的道德勇氣。
 

烏克蘭現正陷入存亡保衛戰,人民奮勇衛國。相對於此,最近台灣最常聽到的語彙是網軍「出征」,老百姓深怕一語不合恐「被出征」,沒有煙硝的戰場同樣令人震撼。民主時代,我們無須像屈原那樣無奈地去問蒼天,人人可以是邱吉爾,只要擁有道德勇氣。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