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二十一世紀的風景觀

  • 2022-07-18
  • 吳燕諄
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二十一世紀的風景觀  轉自聯合報/ 潘襎

 
外籍騎士超開心,大讚台灣警察和學生很熱心助人,表示: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!」記者陳雕文/翻攝

外籍騎士超開心,大讚台灣警察和學生很熱心助人,表示: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!」記者陳雕文/翻攝


前一段時間,兩岸三地文化交流尚稱通暢時,常有一句子,令
台灣人感到窩心,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。」這樣的形容詞出自於中國大陸,但隨著兩岸關係緊張之後,台灣人的自豪,改以「浪漫的台三線」聊寄失落感,現實變遷之快速令人徒喚奈何!

 

民國大陸時期詩人卞之琳名句: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,看風景(的)人在樓上看你」,這句詩之所以被人們傳頌一時,乃是因為「人」被「風景」化了。素來風景指人以外的對象,包括植物、山川,以及大自然變動中的風雨陰晴,甚而朝霞煙雲裡的大自然樣態。在這首新詩中藴含著人與物之間物我兩忘的情境,多少受到老莊、禪學的影響。

在漢字世界裡面,「風景」一辭的出現,並非是中國漢字,而是東洋日本人志賀重昂(一八六八—一九二七)《日本風景論》(一八九四)。這本書籍是「風景」一辭被廣泛引用的根源,「風景」一辭相對應於英文中慣用的landscape。再者這本《日本風景論》出版於中日甲午戰爭這一年,背後存在著不言而喻的國粹主義。這種國粹主義背後,顯示出著高度歌頌日本大自然優越於他國,包括山川、岩石、植物、蟲鳥、詩歌,都超越同時期,或者是在此之前文化輸出國的中國、朝鮮等國。

志賀重昂採用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去研究日本的大自然與其自然文化,其背後卻是一種主觀的國粹主義。經歷明治維新的勵精圖強,志賀重昂從大自然的風景中,主觀地形塑出日本在亞洲中的超越性。

然而這種主觀的科學分析,卻將日本逐步推向殘酷的戰爭世界,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狂熱,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忍戰爭,最後日本飽嚐戰敗之苦。

野坂昭吾《螢火蟲之墓》(一九六八)是一本極為灰色的小說;一九八八年被改編成同名卡通影片,戰爭的無情空襲、親人的失去、親族的背叛、為存活而人性不自覺的扭曲,最終弱小的兄妹兩人先後病逝。這部片子引起廣泛回響,也有外國評論者視為對戰爭的人性反思。導演高畑勳認為他並不刻意去傳遞反戰思想,而是影射當時年輕人的行為而已。

日本這個存在著諸多曖昧語彙表達的國度,其心靈底層浮動著許多難以言語的想念。「風景」從一種被觀看的大自然,形成國粹主義的推動戰爭思想,志賀重昂刻意去強調日本大自然的優越性,美的大自然卻成了「惡」的創造者。

「風景畫」要畫什麼呢?我好多次問了不少已經身為人師的學生們,幾乎少有人能答得出來。他們都會說「山川植物」,真的是如此嗎?西洋人從「大氣」那種溫溼光影中再現眼前所見的「風景」,東方人如探索大自然的生機盎然的生命力。珍惜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,人與大自然的永續性,應該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出路吧!  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