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徵召的魔力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徵召的魔力 轉自 聯合報/ 潘襎
國民黨總統徵召提名重要指標的內部參考民調,預計5月中旬啟動,新北市長侯友宜(右)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(左)最後一個月的衝刺期,也將全面展開。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最近台灣政壇上最常出現的語彙是「徵召」二字。「徵召」是一個政治專用術語,也是一門政治哲學。古代封建國家常用,統治者行使其絕對權力,由上而下破格徵調、召喚人員,命其投入政治或者軍事。當然,不是只有特殊專才享有此殊榮,「徵兵」乃是為抵禦外敵入侵,或者長期訓練民眾備戰,使兵源無慮。
春秋以前貴族掌權,至漢代並無科舉制度,出現三種選才方式:徵僻、詔舉及察舉等三種。徵僻有兩種,一為徵,一為僻。徵召由具有絕對皇權的皇帝對臣民徵召,入廷為官;僻召乃是高官、地方官員自選僚屬。國有大事則舉行詔舉,皇帝下詔徵求各類特殊人才,如賢良方正、治水、通使人才,察舉則是地方官員定期或者不定期向中央舉薦人才。
這些人才的選拔當中,徵召的禮數殷勤,最具政治魔力。皇帝派遣官員具禮、以公車前往受徵召臣民家中,聘請赴任。何以會用「徵召」呢?召乃是召請、召喚,古代的「徵」字頗具神祕內涵,徵召一詞存在著魔力。
根據白川靜《字統》指出:「徵」由三個部分組成,左邊為「⼻」意味著道路,右邊古字部首應為「⽁」,意味著鞭打。前者指場所,後者指行為。正中央上有「山」字,下為「王」字。「王」字古為「壬」;「山」在古代表示長髮的象形圖案。「壬」意味著挺立的人。長髮之人挺立著,意味什麼呢?在古代長髮指長者或者女巫。「徵」的古字乃是魔力無窮的巫術儀式,意味著在戰爭前舉行「厭伏」咒術,祈求戰勝。「厭伏」乃是指透過咒術降服敵方。戰爭前,在道路置上所俘虜的年老敵人或者女巫,加以毆打。透過毆打而抹殺其咒術,乃是「徵」的原意。在古代,戰爭期間也會進行咒術,女巫眼睛上飾以草,該女巫被稱為「媚」,咒使戰爭成功;戰後將女巫殺害,使敵方咒術消散,這種厭伏之術稱為「蔑」。
即使進入民主時代,選舉與徵召依然被交錯使用。台灣政治上,為了確保專業或特殊人才得以進入政府部門服務、為國家奉獻,設置政務官制度。法國文人安德烈.馬爾羅擔任第一任文化部長長達十年,奠定了現代法國文化發展方向。傳統中國皇帝本身具備替天行使人間統治權的至高權力,「天人感應」則是制約巍巍皇權的洞見。不只東方如此,西方人也有此智慧;天主教聖人金口約翰(Ioannes Chrysostom)早年苦修,雄辯剛直,西元三九八年擔任君士坦丁堡主教,指責宮廷、社會腐敗,皇帝忌憚而將其發配遠方,卻因地震、皇后流產,咸認遭受天譴,東羅馬帝國皇帝再次將其召回。中國皇帝面臨天災地變,則下罪己詔,以息天怒人怨。
徵召在古代意味著簡拔具有超越群倫能力的人從政,其實背後也存在著遠古時代那種神祕而不可知的厭術力量;古今東西往往處處存在著一種對於神祕力量的敬畏或者渴望。台灣政壇目前所上演的徵召與被徵召戲碼,與其期待「徵」的神祕力量,或許發自內心的「誠」字,蘊含更多民主精神,方能回應普遍大眾的期待。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