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不朽的記憶與承諾

  • 2022-09-24
  • 吳燕諄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不朽的記憶與承諾     轉自 聯合報 潘襎

一個人一生的記憶僅停留於其個體生命存在期間。一個人在家族、朋友間記憶,往往藉由親情與友情來聯繫。一個人在人類漫長歷史裡的記憶,往往要透過其一生努力,才能被記憶下來,如同大小河川,匯流入海,有的如涓滴之水,也有宛然滔滔江河奔流不息。

古希臘神話中英雄,終究難免一死,即使武勇如阿卡曼農,征服特洛伊後返國,依然難逃宮廷謀殺。古希臘人與神之間依然有著嚴格區別,肉體生命有限與神的超越性存在著不可踰越的界線。到了羅馬時期,屋大維是第一位封神皇帝,歲月悠悠,奧古斯都神廟至今已淹沒不明。歐洲進入基督宗教時期,只有透過羅馬教會封聖的聖人才會不朽於人世,獲得祭祀殊榮。作為世俗政權國王與皇帝,很長一段時間必須透過超越世間的神權加冕才取得合法性。

 

對於漢字文化圈的台灣而言,個人存在價值透過「三不朽」自勉,期勉能存在人們記憶中。所謂「太上有立德, 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雖久不廢,此之謂不朽。」但是,不朽何其難呢?胡適說這三種不朽內容過於模糊,現代社會應該從大我與小我來說明,個體與群體之間關係。但是,大我與小我之間認知,必須透過一種高度內省功夫;否則如同政治人物口中的大我,最終變成是集團利益或者政權維繫藉口而已。民主時代政治領袖如過江之鯽,其言行取決於可操弄議題的民調或者妄言民意,缺乏超越相對價值的制約能力,因為所謂民意常受媒體操作,媒體又容易受政權豢養。

古代人面對無窮盡謊言或者利益結構,將民意與天意連結一起,《泰誓》有:「天聽自我民聽,天視自我民視」,意味著上天所知,從老百姓而得,上天所見,取之於民所見。古代王權時代,唯一能節制王權的只有那超越性存在的天。今日民主社會,作為第四權的媒體也失去制衡機制時,普遍的超越性力量何在呢?

最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,透過全球直播王位繼承及國葬實況。沒有古羅馬的封聖儀式,卻有傳統習俗與權力繼承的感人之處,鐘聲憑弔之外,王室養蜂人在每座蜂箱繫上黑帶,輕聲告訴女王駕崩,國防大臣、王室成員輪流為女王守夜,最終在溫莎堡教堂完成儀式。顯赫一時女王,誠如錢穆所言,西方人的不朽在於活在上帝的心裡。

伊麗莎白二世在慶祝登基廿五周年活動中,回憶起卅年前訪問南非時的誓言:「當我廿一歲時,我發誓我的一生將服務於我們的人民。我祈求上帝幫助我實現這一誓言。雖然這個誓言是在我年輕沒有判斷力時發出的,但是我並不後悔,也不會收回其中的任何一個字。」去世前兩天拖著她病體任命保守黨黨魁特拉斯為首相,一個人信守諾言數十年,終身不渝,成為舉世領袖的典範。

今天台灣各類公職人員頻繁宣誓就職,宣誓矢志為民服務,我們感受不到神聖性,卻有莫名的諷刺感。伊麗莎白二世用生命來實踐她的誓言,不知在我們選舉期間,各位參選人看了英女王國葬儀式後,將來當選者如何信守承諾呢?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