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联合讲座/树木与树人

  • 2023-09-11
  • 亚美学院管理员
科技.人文联合讲座/树木与树人 2023-09-11 04:40  联合报 潘襎

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十分重视教育,因此《管子.权修》提到:「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」俗语说「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」,比喻教育对于个人一生与国家兴衰的重要。「教育」一词出自于孟子,「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」孟子将教育优秀人才视为三种乐趣之一。但是,西方学校制度引入东方之后,的确与昔日传统教育方法不同。传统科举制度透过经典学习,接受层层考试,学优则仕,位居庙堂治理国家,从经典学习到治国,一脉相承。

西方「教育」的原意如何呢?英语education,出自于法语éducation,其根源则是拉丁文的educare,本意为从内而外引发受教者的内在能力。英文的education一词,除了运用于教育小孩、年轻人之外,也适用于养蚕、饲养动物,十分广泛。

我们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,汉代独尊儒学,经典学习成为教育核心。但我们却忽略《论语》这部经典着作,出自于孔子一生的知识传承、转化与运用的直接经验所得。孔门弟子接受教育的岁月十分漫长,孔子早年讲学、中年仕鲁治国有成,随后不得志而周游六国,弟子大多随侍在侧。特别是十馀年的流浪生涯,孔子与弟子共同体验现实生活,在颠沛流离、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当中传授知识与淬炼人格,过宋国遇见桓魋险遭加害,在郑国走失如「丧家之犬」,受困于陈蔡绝粮七日依然「弦歌不衰」。孔子指出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」,乃是他周游列国所得感悟,教育所得与现实印证的智慧结晶。孔子以春秋的文化传统、国情、时局作为教育素材,带领三千弟子周游各国。这种壮举与佛陀率领僧团云游各国宏传教义,耶稣带着使徒到各地传布福音,三者皆蔚为人类教育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。

我们现实的学校教育,是以固定场所为施教范围。古代则有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读书、识人、识事方为教育之根本。欧洲所说的「教育」主体除了教师、师傅,还包括着「世间」(world)、环境(circumstance)。「世间」看似简单语汇,其实广泛地指人的存在、生活的事物。世间、环境作为「老师」来教育学子,现代学校教育普遍缺乏。这两种教育涉及人际关系、大自然、社会制度、人文风俗、政治现况以及国际局势,这些都是教育场域里的「教师」。法国学者涂尔干认为教育必须要有其方法,也就是「作为实践的教育」(pédagogie),亦即教育学,很显然地我们的学校教育在于后者。

日前在校园散步,落叶满地,昂扬挺立的树木伟然成林。忽觉古人以树人比喻教育其来有自,用心呵护,终须经历狂风骤雨、酷暑严冬、昼夜温差,一棵巨树必经大自然不断淬炼方能成材。每一个国家有其教育的基本方针,终不离培育独立个体成为完整社会人的教育基础。

少子化是台湾教育的一大危机,严重到被视为国安问题,少子化浪潮改变了既有教育生态,至于教育本质的深化呢?或许是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的地方。(作者为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馆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