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联合讲座/呐喊—文明的压抑与痛苦

  • 2022-07-18
  • 吴燕谆

科技.人文联合讲座/呐喊—文明的压抑与痛苦           转自联合报 潘襎

挪威画家孟克世界名作〈呐喊〉经过乐高积木重新诠释。 美联社


挪威画家孟克有件世界名作〈呐喊〉,描绘已变了形的人,摀着耳朵,张大嘴巴声嘶力竭,近似S型身体扭动,恰好与直线桥梁栏杆构成对比,相较他背后两人直立样态,那个呐喊者令人惊慌不安。看画面彷彿听到无尽呐喊,尖锐,却又孤独。

 

呐喊原因有多种:一种是想对远处的人喊叫,期待有回应;其本质是沟通,乃是传达讯息的方式。另外一种属于心理学上反应,由于幻觉、幻听产生虚像,借由不自主呐喊,进行沟通,只是沟通对象却是虚幻存在,那是种内在扭曲的反射。此外,还有一种出自痛苦的呐喊,遭外力攻击或者伤痛,出于紧张、痛苦而呐喊。总之,呐喊目的是要透过声音来进行沟通,没有他者的呐喊更加令人恐慌。
 

孟克属表现主义画家,这件作品或许是人类史上最着名的「呐喊」名作,因为这种呐喊意象具备现代意涵,传达出人类文明进入近现代后的莫名苦痛。传统汉文化里鲜少读到或者看到,诸如这类呐喊意象的诗歌或者绘画,因为君子行为必须温柔敦厚,有哀怨,却必须节制,不能痛切激诉。汉代「相和歌辞」〈箜篌引〉有段话:「公乎公乎其奈居,被发奔流竟何如?」这才是发自于生命本能的呐喊。撕裂心肝,眼见自己丈夫发狂,狂奔渡河,终究被水冲走,妇人痛哭,呐喊着为什么莫名羨慕屈原呢?有亲人在世,有美食在前,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?
 

人间撕裂心肝,捶胸顿足的痛哭场面,往往出自亲人或者友爱敬重之人的死亡。释尊在沙罗双树间涅槃去世,弟子痛哭,天人同悲。乔托是文艺复兴初期最伟大画家之一,他创作一幅壁画〈哀悼耶稣基督〉,玛丽亚扶着神之子耶稣基督尸身哭泣,弟子环绕哀泣,天上翱翔的天使哭泣呐喊,几乎掉落人间,场面惊魂动魄。
 

呐喊是一种被迫而诉求理解,属于激情的反应。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为《呐喊》,呐喊什么呢?那是试图撼动旧社会、旧思维进行改变的强烈企图心。相较于古典主义的节制,近现代主义的起点,往往是强而有力的情感呐喊,希望借此唤醒沉睡的文明社会。
 

文明社会创造许多语汇压抑情感,同时也掩饰许多事实。呐喊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本能,在文明社会里面却逐渐消失,最终只出现在生离死别上的生命了结,沟通断绝之际,方才迸发出本能性呐喊。我们在文明社会里面,创造许多语汇掩饰真实情感与事实,压抑无数激情与热血。现在那遥远的乌克兰人民,或者无辜被驱使战场的死者,他们亲人如同〈箜篌引〉里面的妇人,如同乔托画中的玛丽亚,抱着冰冷的尸体呐喊,她们呐喊着亡者的名字,呐喊着问神,呐喊着问世人,到底谁创造出这场灾难!(作者为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馆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