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4-25 亞大藝文元宇宙 師生交流藝術科技創作「功夫」!

  • 2022-04-26
  • 吳燕諄

亞大藝文元宇宙 師生交流藝術科技創作「功夫」!

 

採用最新視覺技術,將台灣早期30年代到90年代藝術家們眼中景色,做動態工程與補間技術,還原當年台灣各地美景。

亞大藝文季師生共談「尋找台灣藝術與科技對話分享會」,與談人亞美館館長潘襎(右起)、數媒系老師李政宗、侯愷均
圖說:亞大藝文季師生共談「尋找台灣藝術與科技對話分享會」,與談人亞美館館長潘襎(右起)、數媒系老師李政宗、侯愷均。

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目前正在展出的「尋找台灣的色彩——前輩畫家眼中的台灣」,除有傳統畫作及結合光雕、虛擬實境的VR體驗名畫外,最令大眾歡迎的是用名家原畫為本,虛擬擴充實境的大幅、又會動的動畫影片。整合科技與人文藝術,創造亞大藝文元宇宙世界。亞美館於4月藝文季舉行「尋找台灣藝術與科技對話分享會」,由亞美館長潘襎、創意設計學院數媒系李政宗、侯愷均老師,與同學分享創作「功夫」。

潘館長表示,這次展覽最大亮點是將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、郭柏川、李梅樹、廖繼春、林玉山、楊三郎、郭雪湖、馬白水、林之助、等人作品,由數媒系李老師、侯老師以動畫方式呈現,就如會動的國畫「清明上河圖」及梵谷「星空」動畫一樣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!

潘館長說,美術館去年籌劃特展時,就與數媒系進行元宇宙合作啟動計畫。看似單純計畫,但過程中得克服萬難,光是調度台灣前輩畫家的作品就是一大挑戰,除要與多個藝術家基金會或其他美術館溝通展出版權外,還得管理與規劃多個作品的數位檔案,作為師生數位創作的素材。當梵谷《星夜》動畫正為世人所樂道時,希望台灣也有屬於自己的前輩畫家的動畫影片,是向世人展現台灣專屬色彩的機會。

「尋找台灣的色彩—自然與人文景觀」動畫篇,以動畫方式投射在長17.62公尺、高4.29公尺的4K超寬螢幕,讓觀看者體驗沉浸式影音,圖為廖繼 春的「碧潭」
圖說:「尋找台灣的色彩—自然與人文景觀」動畫篇,以動畫方式投射在長17.62公尺、高4.29公尺的4K超寬螢幕,讓觀看者體驗沉浸式影音,圖為廖繼 春的「碧潭」。

李政宗老師指出,這次亞美館展出的「尋找台灣的色彩—自然與人文景觀」在動畫部分,將李梅樹等9位畫家17幅畫作,每幅以動畫方式投射在長17.62公尺、高4.29公尺,4K超寬螢幕,讓觀看者體驗沈浸式影音。

李老師說,這次師生創作主題是以「從日出到日落的一天」為腳本,透過動態元素與光影變化,將9位前輩畫家經典作品從早到晚排列,重新詮釋,在不改變名畫家原本畫作下,試著將每一幅作品虛擬實境,加以擴充,變寬變長變大,再以動態技術,讓人物、船隻或湖面等景物會動的動畫。以廖繼春「碧潭」為例,將原本是靜態的畫作,經由動畫詮釋讓觀看民眾,可以體會碧潭上微風吹來,水波瀲灧,木舟橫渡潭面的情景,有如和當時的畫家一起觀景,身歷其境的感覺。

侯愷均老師提到,透過這次創作,可看到馬白水的《南海岸》,一望無際的台灣南部海岸景致,在原畫作瑰麗繽紛的色彩襯托下,經由動態視覺運算與鏡頭處理,印入眼簾是當時極具震撼的台灣海岸景致,觀看者也能和當時藝術家感同身受,體會海邊風浪,心中悸動油然而生。兩位老師都提到跨域學習與創作非常重要,也感謝潘館長與創意設計學院院長李元榮大力支持,締造了新創作契機。

這次動態影片,採用最新視覺技術,將台灣早期30年代到90年代藝術家們眼中美景,做視覺上動態工程與補間技術,在未改變創作者創作精神下,還原當年台灣各地美景。製作團隊包含李元榮院長、李政宗老師、侯愷均老師,數媒系同學陳語彤、柏奇蕾、林奎沅、遠藤拓與杜若慈等人。配樂由數媒系老師賴建羽以台灣民謠鋼琴演奏。「尋找台灣的色彩——前輩畫家眼中的台灣」特展,展期至6月5日止。
 

廖繼春「碧潭」原畫,長65公分、高52.5公分
圖說:廖繼春「碧潭」原畫,長65公分、高52.5公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