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喝一口茶的文化感受

  • 2022-07-18
  • 吳燕諄
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喝一口茶的文化感受              轉自聯合報 潘襎

「茶金」劇照。圖/公視提供



休閒活動是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產業,因為休閒活動能帶來觀光產業,觀光產業有產值。或許也是這種利益導向,這種無煙囪的產業,給予台灣東部綠色觀光產業的可能性。大自然給予人們生活消費的龐大資源,對於台灣這塊資源原本不充裕的土地而言,大自然以及背後的人才資源,去年《茶金》透過北埔姜家的茶業興衰,喚起我們茶產業的文明記憶。

 

潘襎

農業社會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眠,勤奮以及龐大勞動力是戰後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。勤勉工作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價值,於是水牛就成為台灣人勤奮與任勞任怨的標誌。在此之前,台灣前輩畫家林玉山〈歸途〉,描繪著一位農婦,包裹著頭巾,牽著一頭水牛踏上歸途。牛背上放著一大束甘蔗葉,老牛勤勞一天,背上背著的正是牠豐盛的晚餐。這件作品創作於一九四四年,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,台灣開始受到轟炸,男性被徵兵入伍,農村剩下女性而成為勞動者。
 

上個世紀九○年代以前,台灣各地是周休一天半,我在一九九○年代初到日本留學時,當地已經周休二日。農工業時代逐漸發展為農工商業並立的時期,從奢侈的休閒到樂於休閒,台灣的確向前邁前一大步。在這種發展過程中,台灣飲茶風氣一度十分盛行,各地茶館林立,透過飲茶聚會,人聲鼎沸,充滿活力。當時飲料尚未風行,罐裝飲料也不普及,飲茶成為台灣在一九八○年代重要象徵,香氣撲鼻。
 

日本茶道從戰國時代的村田珠光開始,逐漸成為武士、寺院階層的珍貴活動,傳千利休所作《南方錄》或者寂庵宗澤《禪茶錄》,饒富禪機,成為傳誦一時的茶道聖典。飲茶融入哲理與藝術性,被高度神聖化,成為日本綜合文化表徵。相對於此,台灣飲茶面對日本的哲理性的茶道,禪者林谷芳撫今追昔,創造出〈茶與樂的對話〉,透過音樂、戲曲、繪畫將「遊於藝」的傳統賦予現代詮釋,成為台灣文化輸出的重要契機。兩岸三地華人世界的茶藝由此產生現代詮釋。
 

「茶」的北京話發音為chai,俄語稱茶為Чай,顯然這是茶經由北陸輸入俄國的痕跡。英語、法語與德語分別稱呼茶為tea、thé、Tee,這些發音其實說明了茶從水路流傳到歐洲的歷程,使用閩南語發音。茶的力量無遠弗屆,令人讚嘆。茶在十六世紀傳到英國,十八世紀開始成為歐洲文化一環,十九世紀紅茶發展為英國「下午茶」(afternoon tea)傳統,不只貴族們盛裝出席下午茶的招待,連平民家中也樂於飲茶,構成low tea、high tea兩種飲茶類別。為此請教留學英國的阿田教授,獲得明確中文翻譯,分別為「貴族茶几下午茶」(low tea)、「平民餐桌下午茶」(high tea)。今日下午茶在歐洲與咖啡文化並行,成為藉由休憩進行交際的珍貴禮儀性活動。
 

休息一下,飲一口茶,茶在世界各地產生豐富的滲透力。透過飲茶可以聯絡家人情感,也能促進社會交際;或許,更為重要的是,留給自己休憩的片刻,創意或許由此流淌而出。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