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吶喊—文明的壓抑與痛苦

  • 2022-07-18
  • 吳燕諄
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吶喊—文明的壓抑與痛苦           轉自聯合報 潘襎

挪威畫家孟克世界名作〈吶喊〉經過樂高積木重新詮釋。 美聯社


挪威畫家孟克有件世界名作〈吶喊〉,描繪已變了形的人,摀著耳朵,張大嘴巴聲嘶力竭,近似S型身體扭動,恰好與直線橋梁欄杆構成對比,相較他背後兩人直立樣態,那個吶喊者令人驚慌不安。看畫面彷彿聽到無盡吶喊,尖銳,卻又孤獨。

 

吶喊原因有多種:一種是想對遠處的人喊叫,期待有回應;其本質是溝通,乃是傳達訊息的方式。另外一種屬於心理學上反應,由於幻覺、幻聽產生虛像,藉由不自主吶喊,進行溝通,只是溝通對象卻是虛幻存在,那是種內在扭曲的反射。此外,還有一種出自痛苦的吶喊,遭外力攻擊或者傷痛,出於緊張、痛苦而吶喊。總之,吶喊目的是要透過聲音來進行溝通,沒有他者的吶喊更加令人恐慌。
 

孟克屬表現主義畫家,這件作品或許是人類史上最著名的「吶喊」名作,因為這種吶喊意象具備現代意涵,傳達出人類文明進入近現代後的莫名苦痛。傳統漢文化裡鮮少讀到或者看到,諸如這類吶喊意象的詩歌或者繪畫,因為君子行為必須溫柔敦厚,有哀怨,卻必須節制,不能痛切激訴。漢代「相和歌辭」〈箜篌引〉有段話:「公乎公乎其奈居,被發奔流竟何如?」這才是發自於生命本能的吶喊。撕裂心肝,眼見自己丈夫發狂,狂奔渡河,終究被水沖走,婦人痛哭,吶喊著為什麼莫名羨慕屈原呢?有親人在世,有美食在前,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呢?
 

人間撕裂心肝,捶胸頓足的痛哭場面,往往出自親人或者友愛敬重之人的死亡。釋尊在沙羅雙樹間涅槃去世,弟子痛哭,天人同悲。喬托是文藝復興初期最偉大畫家之一,他創作一幅壁畫〈哀悼耶穌基督〉,瑪麗亞扶著神之子耶穌基督屍身哭泣,弟子環繞哀泣,天上翱翔的天使哭泣吶喊,幾乎掉落人間,場面驚魂動魄。
 

吶喊是一種被迫而訴求理解,屬於激情的反應。魯迅第一本小說集名為《吶喊》,吶喊什麼呢?那是試圖撼動舊社會、舊思維進行改變的強烈企圖心。相較於古典主義的節制,近現代主義的起點,往往是強而有力的情感吶喊,希望藉此喚醒沉睡的文明社會。
 

文明社會創造許多語彙壓抑情感,同時也掩飾許多事實。吶喊是人類的一種生命本能,在文明社會裡面卻逐漸消失,最終只出現在生離死別上的生命了結,溝通斷絕之際,方才迸發出本能性吶喊。我們在文明社會裡面,創造許多語彙掩飾真實情感與事實,壓抑無數激情與熱血。現在那遙遠的烏克蘭人民,或者無辜被驅使戰場的死者,他們親人如同〈箜篌引〉裡面的婦人,如同喬托畫中的瑪麗亞,抱著冰冷的屍體吶喊,她們吶喊著亡者的名字,吶喊著問神,吶喊著問世人,到底誰創造出這場災難!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