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人類最早的心靈伴侶─月亮

  • 2022-09-10
  • 吳燕諄
科技.人文聯合講座/人類最早的心靈伴侶─月亮      轉自 聯合報 潘襎
 
「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,情人怨遙夜,竟夕起相思」, 是唐張九齡名詩,海上初昇明月拉開序幕,宏大而哀婉,饒富盛唐氣象。
月亮是人類心靈最佳朋友,陶淵明「晨興里荒穢,帶月荷鋤歸」,暮色低垂,農忙後肩上荷鋤歸家,一日苦辛幸有明月相隨。李白也有:「暮從碧山下,山月隨人歸」,月色相伴歸省,族人依門眺望,親情融融。
漢代古詩即有「明月何皎皎,照我羅床幃」,詠唱月色姣好,良人懸隔,見明月而感傷別情,李白「長安一片月,萬戶搗衣聲」,首段不凡,終也不免提到「秋風吹不盡,總是玉關情」,男女別離愁苦躍然紙上。「床前明月光,疑似地上霜」「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」,月亮能引發鄉愁也能為良伴。月亮是老祖先最早直視清楚的幾何圖形。因為日光刺眼難逼視,夕陽無限好卻消逝得快。月光柔和,盈滿圓缺,讓老祖先們洞悉萬物榮枯,比擬心中多變情愫與人間百態。
一九六一年美航太總署發布阿波羅登月計畫,六九年七月廿日登陸月球,以科技力量揭開月球神秘面紗。即使如此,發布登月計畫那年,奧黛莉赫本在「第凡內的早餐」中詠唱「月河」一幕,動人心弦,至今依然傳頌不已。「月河,寬一里餘,他日優雅來相見。哦!織夢人、心碎人,無論你在何處,我皆相隨。兩個漂流人,結伴看盡大千世界。佇立彩虹盡頭,凝望彼岸,我的老友,月河與我。」這首歌由約翰莫瑟作詞,亨利曼西尼作曲,據說製片廠老闆認為詠唱段落冗長要求剪掉,她堅持終得保留。隔年,此曲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唱,葛萊美獎頒與年度歌曲與製作。赫本扮演一位迷失的生活遊蕩人,穿梭於犯罪者、華服、美食、豪門間,引月亮為知己,在感傷、歡樂、落寞與迷惘中獲得真愛。
一九八二年出品「E.T.外星人」,小孩埃利奧特騎腳踏車載E.T.,躲避特務與警察追捕,走投無路之際,E.T.使超能力騰空飛起,背後巨大滿月,成經典畫面。這影像與歐洲傳說女巫月夜騰空飛天有關,中西文化中月亮素來擁有許多文化意義。一九八○年代台灣經濟起飛,羅大佑詞、李壽全曲《一樣的月光》,配上強烈搖滾樂與蘇芮吶喊嗓音,不少人深受衝擊。「一樣的月光,一樣的照著新店溪,…什麼時候蛙鳴蟬聲都變成了記憶,什麼時候家鄉變得如此擁擠,高樓大廈到處林立,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地俗氣…」控訴繁榮下人性迷失,彷彿電影「搭錯車」劇情,人性、親情、經濟發展陷入矛盾。
「幼時不識月,呼作白玉盤。」(李白「古朗月行」)禪畫有「圓相圖」,隨心落筆畫圓,有人說是月,有人說是期許圓滿。張若虛:「春江潮水連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,…江畔何人初見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無窮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…」(「春江花月夜」)誰初見江畔上的月亮呢?到底月亮哪年初次照到江畔上的人呢?
美國科學家賽斯.休斯塔克說:「月亮是四十億年前發生天體衝突留下的一顆殘骸圓球。」這是宇宙緣起的大哉問。面對自我本質叩問,及文明永續發展懸念,今年中秋,我們如何不只「賞月」,也能問月「今夕是何年」?(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)